时习之 | 把节水这个关键环节放在优先位置 ③

发表日期:

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党的十八大提出节约优先,这是按问题导向确定的一条很有针对性的方针。治水包括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多个环节。治水要良治,良治的内涵之一是要善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分清主次、因果关系,找出症结所在。当前的关键环节是节水,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 (2014年3月14日)
加强全过程节水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节水的方方面面,采取大中小各类举措。‘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就像粮食,千辛万苦丰收了,收割、运输、保藏、加工、餐饮,哪个环节都得注意。节水也得这样。”水资源开发利用包括取水、供水、用水、排水等环节。要针对“取供用排”各过程的节水特点,不断夯实节水管理基础,完善节水管理措施,强化节水管理效能,实现从源头到末端全过程节水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强化用水总量强度双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能源和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更加重视资源利用的系统效率,更加重视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更加重视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2016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娱乐网赌软件推荐》。通过强化用水总量强度双控,我国用水效率明显提高。用水总量基本保持平稳,近年总量控制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用水结构逐渐优化,全国生活用水呈持续增加态势,工业用水从总体增加转为趋稳,近年略有下降,农业用水受气候和实际灌溉面积影响上下波动,占用水总量比例有所减少,人工生态环境补水占比提高,综合用水效益逐步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必须采取一些硬措施,真抓实干才能见效。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就是一项硬措施。”
为持续实施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制定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要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用水总量、用水强度控制指标体系,加强用水计量、监测和统计工作,强化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关键用水指标管控,开展年度双控目标完成情况考核监督,持续提升全国用水效率和效益。
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治理是政府的主要职责,首先要做好的是通过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一系列制度。……有关部门在做好日常性建设投资和管理工作的同时,要拿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制度建设。”“从制度上来说,我们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作用。”
通过持续建设,我国节水制度政策体系逐步建立。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对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作出明确规定,《娱乐网赌软件推荐》专章规定“节约与保护”,28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出台了省级节水法规或政府规章。全民节水行动计划、工业水效提升行动计划、加强城市节水工作、水效标识管理、城镇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一系列节水规章出台。取用水定额、产品水效、节水型企业、非常规水利用、节水设备等290余项节水国家标准陆续发布。然而,与新阶段节水工作的更高要求相比,我国节水制度政策还不够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的地方怎么浪费水都没感觉,花点小钱就打发了,那是不行的。要建立更规范、更严格的节水制度,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要加大节水法规制度建设力度,出台节约用水条例,完善用水定额、计划用水、节水评价等制度,健全节水激励机制,出台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等节水支持政策,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积极投入节水。
严格节水监督管理考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是公共产品,政府既不能缺位,更不能手软,该管的要管,还要管严、管好。”
近年来我国积极发挥有为政府作用,节水监督管理考核不断强化。“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指标纳入国家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发挥“指挥棒”作用,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全部将节水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国家用水定额体系基本建立,水利部编制发布105项农业、工业、服务业国家用水定额,广泛应用于涉水规划、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计划用水、节水评价、节水载体建设。计划用水管理力度不断加大,水资源超载地区99%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及以上工业企业,黄河流域和京津冀地区4万多家规模以上用水工业和服务业单位实现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建立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制度,截至2022年,全国共对25910个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了节水评价审查,其中504个建设项目未通过流域和地方审查。加强重点用水户监控管理,全国1489个工业、服务业、农业灌区用水单位纳入国家重点监控名录,建立包含13658个用水单位的国家、省、市三级重点监控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节水纳入严重缺水地区的政绩考核。在我们这种体制下,政绩考核还是必需的有效的,关键是考核内容要科学。我看要像节能那样把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政绩考核,非此不足以扼制拿水不当回事的观念和行为。如果全国尚不具备条件,可否在严重缺水地区先试行,促使这些地区像抓节能减排那样抓好节水。”
要进一步强化节水指标刚性约束,建立健全节水目标责任制,优化节水考核内容方式,进一步把节水纳入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节水监督考核工作机制,严格节水责任追究。进一步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全面实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完善计划用水管理,推动全国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及以上的工业和服务业单位实现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全面开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合理确定取用水规模,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建设。健全国家、省、市三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将年用水量50万立方米及以上的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单位全部纳入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重点用水单位按规定安装用水计量在线监测设备,报送年度用水报告。
激发节水市场创新活力
保障水资源安全,无论是系统修复生态、扩大生态空间,还是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等,都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分清政府该干什么,哪些事情可以依靠市场机制。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节水市场机制创新。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网赌娱乐软件推荐》,建立健全了用水权交易制度体系。持续推动水资源税改革,公布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以及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持续扩大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积极推动合同节水管理,搭建合同节水管理服务平台,各地加大合同节水管理项目实施力度,培育节水服务企业,截至2022年实施项目448项,吸引社会资本70.8亿元,年节水量2.95亿立方米。推行水效标识建设,对节水潜力大、适用面广的用水产品实行水效标识管理,发布洗碗机、淋浴器、净水机等水效标识产品目录和实施规则。鼓励开展“节水贷”融资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节水项目、节水服务信贷支持力度,江苏、福建、浙江等地通过“节水贷”支持节水型企业和节水项目506个,累计发放贷款183.88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水权、排污权等交易措施,用好财税杠杆,发挥价格机制作用,倒逼提升节水效果”,“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
要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激发节水内生动力。建立完善水权市场化交易平台和相关制度,培育和发展用水权交易市场,引导推进流域间、地区间、行业间、用水户间开展多种形式的用水权交易。创新完善用水价格形成机制,深入推进水资源税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推进水效标识、节水认证等机制创新,推行水效标识制度,扩大水效标识产品覆盖品目,推动将节水认证纳入统一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健全合同节水管理政策措施,在公共机构、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公共建筑、高耗水工业、高耗水服务业等领域大力推广合同节水管理。
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这么大,发展产业、工业化、现代农业和城镇化,对水需求很大,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
我国坚持把科技作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性、战略性支撑,以科技创新驱动节水产业实现蓬勃发展。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北方干旱半干旱与南方红黄壤等中低产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等重点专项,积极推进城镇节水降损、工业节水改造、农业节水灌溉等领域科研工作。大力支持节水产品、技术及装备研发,先后遴选发布160项国家成熟适用节水技术,公布219项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涵盖14个主要用水行业。举办全国节水创新发展大会,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前沿,研讨节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全球范围看,目前节水、治污、水生态修复方面都有大量成熟适用技术,这些技术并不复杂,潜力很大,对此要深入调查研究,在深化改革方面提出相应对策,破除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性制约,发挥先进适用技术对保障水安全的重要支撑作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发展节水产业。”
要加强节水重大技术研发,推动将节水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研究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等规划,依托国家重大创新基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节水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装备研发。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节水技术、管理及产品的深度融合。促进节水科技成果应用,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节水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发布国家鼓励的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加大先进适用节水技术、工艺和装备推广力度。大力培育节水产业,推动实施重大节水技术装备产业化工程,培育一批自主创新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节水骨干企业,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促进节水技术“引进来”、“走出去”。